诗风的变革与表达 第十五届“诗歌人间”朗诵会举行

发表日期:2021年12月7日

今年恰逢北宋诗人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。王安石(1021年12月18日-1086年5月21日),字介甫,号半山。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、改革家。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,著书立说,创“荆公新学”,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。在文学上,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。其散文简洁峻切,短小精悍,论点鲜明,逻辑严密,有很强的说服力,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,名列“唐宋八大家”。王安石后期诗词创作主张变革,与其在政治上力主改革相一致,后期诗词多描写大自然,抒发真挚自然的感情,对当下诗歌创作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与借鉴意义。

第十五届“诗歌人间”诗歌朗诵会于12月3日晚在宝安大视界国际影视文体产业园举行。在诗歌朗诵会上,诗人们朗诵各自诗作,一展风采,并在访谈环节吐露心声。12月4日,诗人嘉宾还在深圳周边进行采风活动,激发创作新思。

“不同的时期,诗歌写作自然不同,不同人不同时期对诗歌的评判标准也不同。”诗人何小竹说。诗歌,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充当了一味调味品,有时则是一根拐杖,那一丝美感与诗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乐趣。

在座谈会中,诗人吕德安、小引、李黎都谈及了写作“生活化”。“一旦与诗歌发生关系,就能遇见更多‘美好’,不论是认知层面,还是生活层面。”诗人李黎说,把时间线拉长,真正“留下”的经典并不是很多,诗歌创作者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,要立足当下,坚持“作品至上”“内容为王”。在他看来,写诗就是与生存方式、生活方式发生勾连。诗人小引也认为,为何写诗很多时候都是“到此为止的追问”,“生活就是这样本身自带诗歌的底色。”

诗人卢哲峰表示,他个人在写诗的过程中有一种“世界观”的转变,“口语诗”是一种世界观的体现,意向诗又是对另一种世界观的描绘。“选择口语诗,与我个人的学习教育相关。”诗人朱庆和则认为,写诗不单单是语言的问题,而是最终要回到人本身。

本届“诗歌人间”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、深圳报业集团主办,深圳特区报社、宝安区委宣传部、宝安日报社承办,读特客户端协办。